实践快讯 | 践学卡鲁行,共筑中德桥——机械工程学院“致远”计划赴德国海外社会实践之卡鲁篇

出处: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12




前 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突出学科育人重要作用,鼓励青年学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致远”计划赴德国海外社会实践团继前往亚琛工业大学参访之后,于2025年7月10日抵达德国工程技术重镇卡尔斯鲁厄,走进享誉世界的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开启一场学术对话与文化交流之旅。

图|实践团走进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感知创新前沿

此次实践活动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俞磊老师和王峰研究员带队,得到了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产品工程研究所(IPEK)的热情接待。IPEK所长Albert Albers教授一行出席座谈。双方围绕智能化机械系统设计、产品创新发展以及两校合作渊源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今后中德青年学者的合作往来构筑桥梁。

图|实践团与Albert教授团队会面

活动伊始,Albert Albers教授对实践团的到访表示欢迎,并围绕IPEK研究所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与学科交叉方向,讲解了机械系统仿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计流程数字化等相关内容。随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峰研究员介绍了浙江大学在流体传动控制等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展示了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三大发展路径与特色优势。通过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对两校研究重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图|实践团与Albert教授团队座谈交流

当天下午,实践团来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移动机械研究所(MOBIMA),得到了所长Marcus Geimer教授的热情招待。在学术交流环节,他介绍了MOBIMA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办学规模与研究重点,包括越野车辆驱动系统、农业机械自动化、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等。互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围绕流体传动、液压系统控制等问题积极提问,与Geimer教授展开深度讨论。教授一一给予了深刻讲解,提出控制理论与智能算法在工业实践中需要动态调整与验证,引发在场师生共鸣。

 

图|实践团与Geimer教授学术交流

图|实践团领队与Geimer教授合影


走进科研一线

学术座谈之余,实践团分别在IPEK和MOBIMA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参访了卡车实验室与消声空间实验区。在卡车实验室,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搭载在重型卡车上的燃料电池测试平台,了解到IPEK在新能源汽车底层动力系统技术上的探索深度。在消声实验区,实践团参观了大型轮胎测试台与油电混合测试装置。实验室负责人还带领大家进入地下结构空间,感受液压系统主控装置与实验传感器布局。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理解复杂机械系统内部结构和动态特性的“感官之窗”。

 

图|实践团参观卡车实验室

图|实践团参观消声空间实验区

共话科研之道



在结束实地参访与学术交流之后,实践团与校友赫连勃勃博士围绕科研之路与文化交融展开深度访谈。

回顾自身科研方向选择时,他结合从浙江大学走向德国KIT的求学经历,指出正是在浙大读博期间的严谨训练奠定了其后续学术追求的基础。他还特别提醒成员们,应避免陷入“前沿焦虑”或“冷门恐慌”要从国家需求、个人兴趣与学科融合角度综合考虑,只有勇于创新、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才能在研究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

访谈最后,他勉励同学们珍惜在浙大的学习时光,在全球化时代以开放视角、主动姿态迎接科研挑战,勇做“有信念有技术有担当”的新时代科研人。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校友赫连勃勃博士


智汇共谋发展

此次KIT之行,是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致远”社会实践团走进世界科技前沿、体悟科研创新精神的重要一步,也为日后深化中德院校合作、提升人才联合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求是创新,致远未来。浙大机械学子将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科研动力,将“致远”的理想与“求是”的精神融入实践与人生,用脚步丈量世界,用行动回应时代,以青春之我勇担科技报国之责,在全球舞台上发出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