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院士央视《开讲啦》:解码科技“无人区”,共话智造强国梦

出处: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1



工程学院杨华勇教授。作为我国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军科学家,杨院士以“让幻想照进现实”为主题,带领观众穿越实验室与工程现场,揭秘中国智造背后的硬核故事,展望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节目播出后,“杨华勇院士谈科技无人区”“3D打印或成器官移植新希望”“人类活到120岁不是梦”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热烈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是一位“科技破壁者”--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盾构机,到拓展人类寿命极限的3D生物打印,再到能读懂情绪的“小瑶”人形机器人,他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义科技的可能。




春晚扭秧歌机器人只是开始


院士揭秘未来会微表情的“暖心机器人”


从春晚的扭秧歌到北京的马拉松,机器人近期成为热议话题。节目现场展示了一位特别的机器人“小瑶”,它不仅擅长交流与思考,还能展现多种表情,如笑、生气、嫌弃、眨眼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表情背后,是集成多模态交互系统与情感计算模块控制的27个精密电机,使“小瑶”能模仿人类的47种微表情

杨华勇院士揭秘,未来这类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养老、教育、娱乐等领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想象一下,未来有一天,一个拥有温暖笑容和亲切语气的机器人出现在博物馆、养老院、儿童医院,是不是既新奇又温馨?

节目尾声,收看完全程录制的机器人“小瑶”也提出了它的困惑:“当人类与AI发生争执时,该用生气模式表达不满,还是直接进入冷静分析模式?”杨华勇院士笑着表示,这个问题非常好!遇到事情需要先分辨对象,比如是老人就要避免激怒对方,但如果是年轻人找乐子的行为,就可以适当“斗斗嘴”。

杨华勇院士表示,如果这项技术成熟,即使无法攻克科技的最终挑战——人类大脑,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有望突破120岁!现场观众听到这个数字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但杨华勇院士也补充道:“这项技术虽然已经从科幻变为了现实,但还需要至少20~30年才能实现临床应用。”


首台国产盾构机造出来后被闲置10个月? 结果一场意外让它“一战封神”


“一外国专家来维修盾构机,不仅一天收费3000美元,甚至还拉了黄线,禁止中国人靠近!”节目现场,杨华勇院士首次讲述了他投身盾构机研发的契机。

2000年初,为发展城市交通,许多城市采购了外国盾构机进行地铁隧道的挖掘工作。然而,“洋盾构”因为不太适应中国的地质环境而屡屡“趴窝”。有一次,杨华勇院士去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正好赶上盾构机需要维修,闻讯而来的维修专家竟然只是一个28岁的哥伦比亚小伙子,一天收费3000美元,维修时还拉上警戒线,禁止中国人靠近。 

这次经历让杨华勇院士产生了研发中国自己的盾构机的想法。经过七年的论证与科研工作,中国第一台盾构机问世。但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竟在仓库“吃灰”10个月——没有施工单位愿意使用这台国产大物。转机出现在天津地铁工地,因为一些巧合,中国盾构机与德国机器被同时送入了地下工作,而第一个完成任务的正是我们的国产盾构机。不仅如此,在穿越天津闹市区时,中国盾构机将地面沉降控制在惊人的10毫米以内,而既有标准是30毫米以内,中国盾构机以半价成本“一战封神”。 

“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自我怀疑?”

院士传授“科研无人区”生存指南


尤其是当节目进入观众提问环节时,镜头转向一位身穿绿色毛衣的女生——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张同学。作为杨院士课题组的一员,她的研究方向横跨了机械、生物与人工智能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张同学说在科研的道路上经常会感到自己很笨很困惑,去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时还会手忙脚乱,希望请教杨院士给像她一样笨的年轻学生们一个打破学科壁垒的“秘籍”。

“博士生总觉得自己笨?这太正常了!”杨华勇院士分享了自己带学生的经验。他表示,在“科研无人区”做研究,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这种孤独感会让最聪明的人也怀疑自己。


 他在现场总结了三条“无人区”生存法则:


■  单点突破    

先在本专业深挖,再逐步融合其他学科。比如做机械出身的,就先把机械做到极致,再引入AI、医学等跨界知识,进行融合发展。


■  勇立潮头    

要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跟风永远会慢半拍”。


■  宽容失败   

“此路不通”也是宝贵经验,要知道真正的量产投入远大于研发成本。



结语


作为我国盾构机自主研发的奠基人,杨华勇院士带领团队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盾构机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如今,他的研究视野已拓展至生物3D打印和人形机器人等全新领域。这种从地下巨龙到生命密码的惊人跨越,本身就是对跨界创新最生动的诠释。 从打破垄断到定义标准,从装备制造到生命科学再到人工智能,杨华勇院士用一场充满“理工科浪漫”的演讲,展现了中国科学家攀登科技高峰的魄力与智慧。




文案:张杨签卉

审核: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