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年轻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生物制造这一医工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2021年7月3日,第一届生物设计与制造青年论坛在杭州天元大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设计与制造》(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期刊共同主办。论坛邀请了包括美国哈佛大学Yu Shrike Zhang教授、英国剑桥大学Yan Yan Shery Huang教授、同济大学许晓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阮长顺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苟马玲研究员、吉林大学梁云虹教授、浙江大学邹俊教授、清华大学熊卓副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刘世宇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林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吴洋助理教授等11位国内外青年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生物设计与制造编辑部的主任张月红总编,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贺永、尹俊、杨赓、汪延成、陶凯、徐凯臣、韩冬、张斌、马梁等相关领域青年教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其他院校的学者学生共计120余人。
大会主席杨华勇院士首先致辞欢迎远道而来的青年才俊们,希望在座的各位能选择生物制造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能在这一医工交叉的新兴领域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来。
大会主席杨华勇院士致辞
上午的论坛由来自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贺永教授和张斌副研究员主持。本次论坛在哈佛大学Yu Shrike Zhang教授的精彩报告中拉开大幕,Zhang教授在线进行了题为《Advanced Bioprinting Strategies for Tissue Biofabrication》的报告,系统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组织和器官的生物打印策略。之后四川大学苟马玲研究员带来了《3D打印与细胞制剂研究》的报告,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细胞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来自同济大学的许晓斌研究员带来了《面向生物应用的纳米图案化技术及电场驱动马达研究》的精彩报告,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大面积纳米图案化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通过电磁场对微纳结构物体进行远程操纵,实现对亚细胞尺度的细胞检测以及可控药物递送。
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阮长顺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面向组织再生的生物3D打印材料研究》的报告,具体介绍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打印墨水,并辅以生物3D打印技术先进制造手段,拓展其生物3D打印组织再生体系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及血管等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来自吉林大学的梁云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仿生智能驱动材料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报告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仿生智能柔性材料与驱动部件,精彩的报告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欢迎。
下午的论坛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尹俊研究员和马梁副教授主持,首先是来自浙江大学的邹俊教授带来的《基于流体动力的柔性驱动与传动的一些探索与思考》分享了团队在这一领域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畅想。来自清华大学的熊卓副教授带来了《低温沉积制造与细胞3D打印》的报告,系统回顾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20余年来在生物制造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吴洋助理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基于结构功能一体化生物制造的软组织再生研究》的报告,创造性地利用生物制造技术构建可用于人体软骨、肌腱等修复的组织替代物,实现仿生组织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生物制造。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冯林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场控微操作与微纳米机器人系统在细胞微手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大家带来了场控微纳米机器人的研究进展。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刘世宇副教授带来名为《细胞外囊泡的新功能探索》的报告,揭示了细胞外囊泡的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并建立基于生物材料的调控策略。本次论坛的压轴报告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Yan Yan Shery Huang教授,她在线作了名为《Cross Length Scaled Biofabrication》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多种跨尺度的生物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嘉宾们的精彩报告
参加论坛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