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杨华勇院士这样说

出处: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24-03-08浏览次数:10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的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科技创新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什么?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着怎样的“关口”?差异化竞争之下,浙江又该如何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聚焦科技创新视野,潮新闻记者邀请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剖析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

带来什么?


国产盾构在地下“开疆拓土”,造就如今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专家看来,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有怎样的“关口”?

在采访中,杨华勇院士提到“科技成果转化”一词。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以高端装备领域为例,杨华勇院士认为,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具备高效率、高质量,更要实现高可靠性和高可持续性。

在杨华勇院士看来,实验室里自主研发的成功只是科研的第一步。在技术转化为产品后,高校科研人员应该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使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稳定生产,最终才能真正解决高端装备设计制造的自主性问题。

“由于资金、人才等投入巨大,目前高端装备领域对‘1到10’‘10到100’关注度还远远不够,而这正是高可靠性和高可持续性生产力所必需的环节。”杨华勇院士说。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杨华勇院士看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国家层面加强系统谋划,在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投入,在市场化、竞争性、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在今年两会上,杨华勇院士将目光聚焦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上。“杭州湾拥有浙江省68%的经济总量、55%的人口、78%的发明专利申请量、7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的境内上市公司,和75%的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经济基础和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创新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杨华勇院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打造,对浙江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以及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浙江共有“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和“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两个大科学装置在建,但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等地,仍有着明显差距。

杨华勇院士建议,在制造业领域,浙江应主动谋划有标杆意义的大科学新装置。“制造技术正从微纳制造加速向原子级制造演进。原子级制造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部署的战略科技。在大科学装置预研时,应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