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至26日,以“人机共生,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
机器人大赛正式开始
浙江大学机电系团队表现优异,斩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1项。
浙江大学获奖名单
特等奖获奖团队
“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由浙江大学承办,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大赛共收到来自1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84支队伍参与报名,经线上专家初评,最终有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8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1支队伍进入总决赛。经过现场展示和评审答辩,浙江大学机械学院、海洋学院、工程师学院均斩获了优异成绩。
获奖选手领奖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全国性研究生学科竞赛之一,旨在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生设计能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发展,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造福人民。
特等奖项目介绍
双臂重载救援机器人团队
团队成员:纵怀志、贾睿亨、方李舟、张付、沈俊
指导老师:徐兵、张军辉
项目简介:突发灾难下的快速应急、施救成为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的核心任务,该参赛作品是面向救援环境的双臂重载救援机器人。从自研的“重量轻,测得准”的液压元件着手,进行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的轻量化设计和制造,配合三角履带底盘,机器人实现了多地形通过,其作业半径2米,末端负载1吨。作品提出的“结构-驱动”闭链液压关节分解建模与辨识方法,解决了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控制误差在4.3 mm以内;提出的基于能量最优的动态规划方法,解决了能量效率低的问题,对比梯度投影法和最小缸速法,负载敏感系统下多节能29.89%。作品基于局部加权意图预测的人机共享控制方法,解决了操作难度大的问题,较传统主从控制方法,同一任务下的碰撞次数降低64.3%,任务完成时间缩短了25.5%。
一等奖项目介绍
基于多级感知柔性皮肤的双臂智能安全交互机器人团队
团队成员:汪若菡、李晨、李乐、张楠、邹宜桢
指导老师:杨赓、吴海腾
项目简介:针对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该作品旨在提升现有机器人平台的环境感知功能,构建了一种可大面积贴附于机器人表面的多节点、可扩展的柔性电子皮肤。基于自电容的感知与主动屏蔽机理,利用导体靠近传感器所引起的电容变化量实现对环境障碍物的多级感知,采样频率可达80Hz,其最大检测距离、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灵敏度、信噪比等参数相比同类型传感器性能有显著提升。同时,结合自主避障的人机安全交互策略,使机器人在执行现有任务的同时规避障碍物,保障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